AIPK顶尖农人 谁能种出更多草莓?
这是一场关于谁能种出更优质草莓的比赛。一方面,拥有强大技术的人工智能团队不需要到现场参观。数字化的设备和细致的算法是他们的“武器”;另一方面,中国顶尖的农民队伍,他们几十年的种植经验和农民的勤劳品质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经过120天的温室栽培,比赛有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人机大战”
四支人工智能车队和四支顶级农民队伍进入决赛。在草莓挂在树枝上之前,来自荷兰的AI团队(以下简称AI)从未去过云南,也从未见过他们照料下的草莓种植基地。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品多联合举办的“多道农业科研与技术大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7支人工智能团队。7月22日,决赛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工业园举行。在中国草莓种植领域,四支人工智能团队与四位顶尖农民展开竞争。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温室,有六个种植槽,可以种植600个草莓。科技感弥漫在人工智能团队每个团队的温室里,包括挂在温室支架上的摄像头、种植槽上方的温湿度监测装置、土壤中的传感器等。温室里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第一时间传回后方的数据采集设备。
人工智能集团的打叶、病虫害防治、果树采摘等田间作业交给了云南省农科院。相比之下,更多的工作是在电脑屏幕前完成的。
在AI组,数据组和农业组负责收集设备数据并形成报告,以便调整水肥比和灌溉方案,并给出每周的种植策略。两组的工作时间大约是五六个小时。研发团队的工作更加密集,他们希望将农业专家的判断和思维转化为算法,并努力将这些经验标准化,以便在更多的农业领域推广应用。
12月8日,“朵朵农业科研技术大赛”最后答辩会在北京举行。除神农队因疫情未能完成比赛外,其余7支球队均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完成最后的防守。
农民集团雁九田女队队员孙玉清对人工智能集团展示的各种技术颇为羡慕。她回忆说,在过去的4个月里,基地里有太多的工作要她亲自照看:早上打开大棚,打开风扇除湿,观察植物的情况并拍照,根据温度调整遮阳网,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还是要起床每天6点,坐电动车去基地。”如果我在人工智能组,我不想完全自动。我迟早能自动开合大棚,我就满足了。”
让孙玉清感觉更大的是,体力上的努力并不影响比赛的结果。经过120天的栽培,人工智能团队投入了农民团队约四分之一的设施,实现了近1.5倍的产量。
12月16日,中国首届草莓人工智能种植大赛成绩揭晓。人工智能团队在许多指标上都超过了顶级农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青年科学家组成的“网络农民·钟表”团队获得了人工智能群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