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圈“社区央厨”的烟火气里,新的人才链

2024-11-06 17:42   来源: 大众时报网

  火热的7月,锅圈食汇(以下简称“锅圈”)里售价99元的“毛肚自由套餐”,成了网友口中的“吃货之光”。

  遍布全国的上万家锅圈门店,把“毛肚自由”源源不断地送进一个个社区里,老百姓的家庭餐桌上。

  对于孙进来说,这场仗并不好打,因为“毛肚自由”意味着薄利多销——“对于每一家店铺来说,‘薄利’很容易看见,‘多销’就需要一些想象力了。”

  于是乎,这位锅圈的CHO(Chief Human Resource Officer,首席人力资源官)和她掌舵的人力资源体系,需要在第一时间里把其中的商业逻辑甚至盈亏平衡,清清楚楚地展示给每家门店。同时,搜集优质门店案例进行复盘分析,尽快地提供给其他的店长。

  事实上,在消费者感叹“中国制造”供应链神话般的成本与效率时,往往容易忽视它背后的另一环——健康高效的人才供应链,同样是这个时代里,“锅圈神话”们,最重要的保障。

  今年4月,上市不到一年的锅圈,在河南郑州举办了“2024夏季新品发布会”。活动现场,锅圈正式对外发布了“社区央厨”的全新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定位,锅圈在发布会推出了包含西餐、冰品、精酿啤酒在内的一系列夏季新品,全方面满足回家吃饭一日三餐不同场景的方案需求。全新的战略与配套的场景,对人才链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如何对接新的供应链,如何深耕一个社区,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打交道,如何利用新的媒体平台……对于一家瞄准“老百姓一日三餐”的上市公司来说,在飞速科技化的同时,很多事情,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个人”的身上。

  如何在这个飞奔的“锅圈”里平衡过去与未来,融合科技与人力,是孙进要面对的课题,也是她的老板、董事长杨明超要面对的挑战——尤其是他已经公开表达过,要把企业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意愿;而锅圈的大量员工,都是他从火锅店时期一手带出来的子弟兵。

  从火锅店到上市公司,从河南老乡到四方英才——新鲜的食材在醇香的锅底里翻腾,又会变化出怎样的味道?一个日益年轻化、数字化、职业化的锅圈,一条新的人才链,正在缭绕的“锅气”中,逐渐清晰。

  焕新的人才链

  2023年11月2日上午,锅圈食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这家企业的“狂飙之旅”,迎来了最重要的里程碑。从2017年到2023年,锅圈在全国开出了超过10000家品牌门店,营收也从2020年的29.6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71.7亿元人民币。

  上市时,杨明超表示:“对锅圈食品而言,实现港股IPO不仅是里程碑的铸就,也意味着公司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变革的齿轮,飞速转动。

  在孙进看来,随着上市,锅圈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工作流程也比以前更严谨。而业务扩张与管理转型,终究要落到“人”的转变。

  “上市给老员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人会自觉地规范工作状态,另一些人则会显得有些懵懂。”孙进说,一些老员工对此前的成功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甚至也会产生一定的懈怠。“我们要帮助他们转型。比如用外部市场的案例来给他们做参考,或者通过聊天谈心增加沟通。”她把公司比喻为一个大家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家庭成员的角色也会变化,如何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因组织迭代而被边缘化,是人力部门乃至整个企业面临的迫切挑战。“既不能让人觉得‘已无价值’,又要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形势。”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新成员,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新人迅速融入锅圈的文化,看到公司的未来,成为了另一个当务之急。“上市之后,我们的新老员工大概是6比4。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多元。”孙进说,在锅圈现有庞大的产品供应链背后,他们迫切需要打造一条人才供应链,来支撑公司的未来。

  这条日益年轻化的“人才链”,也在呼应着锅圈的变化。

  今年4月,锅圈发布了“社区中央厨房”的全新战略定位,将其遍布全国的逾万家门店作为“分布式的中央厨房”,把复杂的食材品类,通过筛选和制作,组合出花样繁多的餐食解决方案,解决社区居民餐饮的效率问题。

  “因此,我们希望对社区有更加敏锐的触达。”孙进说,对公司年轻化、数字化、职业化的要求,正是基于对社区的触达而提出的。“比如,年轻可能体现在爱交际、有热情,对生活充满好奇、满怀信心,这样才能和社区用户打成一片。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来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再者是服务的职业化——你要有合格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成工作。”

  迭代中的“家文化”

  2021年,当孙进从一家互联网大厂加入锅圈时,看到的是一家“烟火气”十足的企业:一间乡镇工厂里,工人忙忙碌碌,说着河南方言。负责人请她吃饭,在一家乡间的餐馆,“像过年一样热闹,彼此称兄道弟,不谈大道理,只说自己要怎么做”。

  如今,随着几何级的增长,很多东西变了。孙进打趣说,以往有什么新点子,往往只要找董事长杨明超汇报一下,就能拍板实施,“现在的流程不可能那么简单”。

  图:锅圈CHO 孙进

  但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比如,在锅圈,管理层仍然习惯以“开会聊天”的方式来讨论问题、推进工作;而每一位员工,也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比如我们专门开了一个叫做‘自负盈亏’的板块,鼓励所有的创新和变革,帮助员工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地去做尝试。”

  这是锅圈引以为豪的“家文化”。在孙进看来,它或许会在这个企业里永远存在——因为它定义着锅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在这个“圈”里,员工不会因为一次非主观的错误,就被“判了死刑”;相反,对于不适合原岗位的员工,公司通常都会想方设法找到合适的位置“复用”。

  但“家文化”也在面临新的挑战,或者说,它需要和新的人才链无缝对接。

  “中国毕竟是个人情社会,当人情跟业绩发生冲突时,你怎么办?”孙进的疑问,或许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共同的难题。“家有家规。”孙进解释说,锅圈的解法是引入更加细致的数字化甚至智能化系统,让“它们”来设置和判定一些明显规则与曲直,“可以避免一些人为的因素”,更公平,更透明,也更高效。

  当然,冰冷的数字也不是全部。“所谓家文化,仍然需要我们用大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解析数字背后的意义,做出最合适的判断。”

  “在数字化、制度化与家文化之间,我们需要不断保持动态平衡,让人和系统共同来决策。”孙进说,“人工智能也好,管理制度也好,终究是要落在‘人’这个字上。”

  充满“锅气”的智能化

  如何让“人”变得更加强大,是孙进和锅圈的管理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AI,似乎是这个时代里天然的选项。

  “很多时候,企业借助AI,除了让自身业务更加敏捷高效,也是为了塑造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形象,一种‘高级感’”。她坦言,大约一年前锅圈初涉AI时也是如此,“用我们的业务打个比方,老百姓一日三餐主食是米饭,但是也不妨碍他吃个披萨”。孙进想从新的科技里,借到更多的力量,让它为锅圈里的人们,提供更多助力。

  如今,在锅圈的人力管理领域,AI技术正逐步展现其强大的功能。它显著优化了各项管理流程。据孙进介绍,在人事系统操作层面,AI有效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实现了信息录入、人力资源服务等基础工作的自动化。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AI,我们可以迅速从数据库中调取员工信息,为管理层提供即时的决策支持。比如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特长,人尽其才。”

  而在招聘环节,AI能够根据岗位需求自动筛选简历,进行初步的岗位适配评估,为人力资源团队节省了大量时间,也让招聘过程减少了人为偏见的影响。

  此外,针对门店等一线岗位的培训需求,AI能够快速生成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AI数字人技术还将被应用于集团文化和战略的传播,通过模拟高层领导的讲解,确保每位员工和加盟商都能及时获取并理解公司的重要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营支持方面,AI也为锅圈带来了创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AI能够智能生成招聘文案和图片,帮助非专业人员轻松发布招聘信息,拓宽了招聘渠道。“这些AI应用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还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协作。”孙进说。

  “原来我这么厉害”

  “人”的状态,也在与AI的活动中,悄悄地改变着。

  “我觉得AI让员工意识到了‘原来我能这么厉害’。”孙进说,有了AI的帮助,员工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他们也拓展了自身的能力边界——他们正在摆脱“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传统思维,变得不那么“本分”。

  比如,有一位东北的店长,在AI的帮助下,快速把抖音号的粉丝做到了一万以上;也有不少门店,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生产海报等宣传物料,精准投放到所在的社区,形成了很好的效果。

  基于AI的赋能,锅圈的人力部门正在牵头发起一项新技能大比拼,鼓励员工通过自身渠道去宣传公司。“这是人力资源的一次拓展,AI极大地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工作更快地形成了闭环。”孙进说。

  毫无疑问的是,AI技术在锅圈的人力管理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一点,也体现在锅圈对全国6000多名门店店长的培训。

  利用AI技术,锅圈打破了原先的时空局限,打造了一个全天候、个性化的学习平台。AI不仅根据每位店长的能力模型和学习进度,智能推送定制化的学习内容,还通过模拟实战、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AI还扮演着“智能助教”的角色,能够即时解答店长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培训效果和学习效率。

  “有的门店属于夫妻店,店长的专业能力比较弱,需要从头开始手把手教;有的店长则是经验老到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目标可能是如何快速开出更多的连锁店,建立自己的私域网络,我们需要给他们安排进阶的培训内容;还有一些人,可能根本不是锅圈的店长,但也可以来学。”孙进说。

  孙进把锅圈的店长培训组织比喻为“餐饮业的黄埔军校”——这条人才链,并不完全服务于锅圈,而有着更大的“野心”与意义。“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未必会在锅圈工作,但在未来,他们可能成为改变中国新零售的力量。”

  从个体到系统,锅圈正逐步搭建起自己的人力大模型。这个模型不仅涵盖了员工的基础信息、能力评估,还融入了工作表现、学习成长等多维度数据,为每位员工绘制出精准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AI的持续优化和迭代,人力大模型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而随着人力大模型的日益完善,锅圈也将顺势发展出自己的“业务大模型”。它将深度融合人力资源与业务数据,通过AI的智能化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值得一提的是,这条“从人力到业务”的路径,与多数企业的智能化路径正好相反,但孙进却很骄傲:“这恰恰说明,锅圈不是一个从生意到人的企业,而是一个从人开始,去发展生意的企业。”

  “有根”的未来

  把时钟回拨到锅圈上市那一天,孙进看着跳动的股价,感到的是“蛮神奇的”。

  毕竟,在她初入锅圈的2021年,这家快速扩张的企业正在积蓄力量,而一年后,它就兑现了市场的乐观预期。有时,人们很难用纯粹的理性去分析一家企业的成功,在锅圈的故事里,有很重要一点,就是“相信”。

  这种相信,或许根植于这家企业与生俱来的气质。

  孙进觉得,无论发展到何时,锅圈一定是一家非常“接地气”的企业。“我们做的是社区中央厨房,服务的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它不是米其林,它没办法不接地气。”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家守旧的企业。维持传统与锐意革新,始终在它体内进行着微妙的平衡,形成稳步前进的动力。

  “锅圈是不是传统的?”孙进说,“我相信它是的,而且我们也为这种传统自豪。但同时,它也是一家与时俱进的企业。”

  事实上,从锅圈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出来——它在河南茁壮成长,在北京上海持续突破,在香港成功上市,又在全国数不清的城市里落地生根。

  “一路走来,我们是一直在拥抱变化的。”孙进说,“但我们始终是有根的。”

  锅圈的根,扎在强大的供应链里,扎在股市的资本里,扎在遍布全国的一万多家门店以及它们覆盖的社区里,或许最终,是扎在人的心里。

  那一抹锅气,是一家企业的过去与未来,但归根结底,是一群人的理想、奋斗与成长。


责任编辑:赵硕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大众时报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